高三专题解读人生百态,触摸时代脉搏 ——现代小说专题研究
小说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经常考查的一种文体。高三二轮学习,要构建、完善、拓展、固化。小说复习,要在高三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重构小说阅读必备知识体系、完善小说阅读方法体系,研究高考小说命题方法,拓展训练,提升关键能力,提高小说鉴赏水平。
【课标要求】
1.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努力探索作品中蕴藏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概念明晰: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主体是讲故事,就不能不讲究讲故事的技巧以及结构的安排,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或者以生活中的某个人为原型经过艺术加工塑造而成。小说的三个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小说独特的系统机制:通过以情节为主导、人物为焦点、环境为依托的结构,概括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
典题再现:全国卷1《理水》(节选)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答案解析: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典题再现:《初雪》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答案解析:①突出体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②集中寄托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③有力控诉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类型一:情节(情节梳理、情节的作用、情节的手法)
典题再现:《秦琼卖马》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
答案解析:①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②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③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益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典题再现:《满月儿》文中作者详写满儿同学来信的内容,有何作用。
答案解析: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来信写满儿取得的科研成果,侧面表现了满儿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写其为陆老师寻医问药,侧面表现其善良有爱心。
②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既与上文中月儿误会姐姐谈恋爱相呼应,又为下文写姐姐满儿的理想最终影响了妹妹月儿做铺垫。
③推动情节发展。写出月儿的思想受到满儿的影响发生变化,开始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④深化文章主题。满儿努力奋斗和不断钻研,同学们对满儿科研的支持和帮助,彰显了一代青年人的共同追求和进取精神。(6分)
典题再现:小说《木傀儡戏》第四段以童年回忆的视角来写,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解析:①有利于忠实地记录原生态生活,真实有趣地表现了儿童过节的兴奋心情。
②拓展了叙述空间,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本题共4分,每点2分)
类型二:环境(环境的作用)
典题再现:2019年全国2卷《小步舞》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①开端: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
②发展、高潮: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
③结局: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类型三:文章标题
典题再现:《百合花》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①百合花是文章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
②百合花的纯白象征人民战士、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人物)
③以“百合花”作结,卒章显志,表现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表达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主旨)
典题再现:《百合花》 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意蕴?
答案解析:①表层义:指代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即意象,也是小说的线索。②深层义:百合花清丽,纯洁,高雅,既可以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与友善,也能够象征小通讯员的淳朴、真诚和高尚,还可以象征军民之间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的鱼水之情,以及象征舍己为人的人性美。
典题再现:《初雪》 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历史真实: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妇女到达后方家园,展现军民情深,不回避战争的残酷,这符合历史真实。(2分)
审美感受:①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都展现了人性美。②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③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课堂练习】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曹多勇
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
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迭压一迭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
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
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喧喧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
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
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
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
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
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
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
B. 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C. 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D. 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
8.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6分)
9.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